close
(我想搬去美國居住這件事已經不是新聞, 所以今天就不談崇洋, 談談媚日就好了)
 
回到台灣, 第一件做的娛樂就是趕往電影院看快要下檔的 "L : Change the World". 雖然早就看過其不好的風評, 但還是覺得非親眼看不可. 還好在沒抱太大期望下劇情也算差強人意, 反正我是 L 迷嘛, 松山健一也夠美型的. 雖然我實在不認為, 孱弱如 L 可以做出動作片般, 攀住(飛)機緣爬上去的高難度動作...
 
西門町一向是我最愛去的地方. 不像東區高樓那般難以親近, 徒步人行區寬敞, 食物不錯價錢又便宜.
本週最顯目的看板是即將上映的詐欺獵人電影版, 山下智久我不熟, 不過欺詐獵人我很熟... 不知年紀究竟幾何的黑崎, 十八歲到三十幾歲都能扮演. 這張看板拍得還不差, 很明顯的年輕俊秀臉龐上, 卻有著不輸三十歲的滄桑, 不知電影是否能維持這樣的演出. (剛剛發現有電視劇, 也是山下智久拍的. 有空看完以後再來寫心得好了) 不過我應該是不會進電影院看的, 一來黑崎的性格不夠鮮明, 我本來就沒有特別喜歡這位主角; 二來鑑於漫畫進度, 電影一定也無法說明其與桂木之恩怨情仇的發展, 八成只是又一個詐欺師如何被反詐欺回來的故事, 無法特別吸引人.
 
除了電影, 另一個非去不可的地方是皇家峇里(養生按摩館). 據說非常多日本客人, 不僅是廣告上有日文解說, 師傅穿著不知寫著啥日文的 T-shirt, 就連零食都有日文名字.
 
還有紺碧之棺, 應該已經出 DVD 了... (爸爸媽媽對不起, 我是個無可救藥的漫迷...)
 

※                                                                                                      ※                                                                                                     

 

大概是坐飛機太閒了沒事幹, 我開始回想這一趟出差, 自己是不是太瘋狂, 黏太緊了. 纏著客戶問一堆日文的問題, 但其實記得的沒幾樣.. (好像只剩 "mata ashita", "wakari-mashita", "jibun" 是新學到的字彙. "souka"<--終於知道正確拼法)

有位西方人訝異於我親日的態度, 提到他去中國時, 很多地點都註明 "不准日本人進入". (反正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西方人搞得懂中國和台灣的恩怨情仇)
我的回答是 "Taiwan was the colony of Japan. We are influenced by Japanese culture very much."
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但當時我找不到更好的解釋.
在大不列顛日不落國的時代, 全世界到處有其殖民地. 時至今日有人親英有人反英, 文化種族的影響仍是最關鍵的理由.

在我小的時候, 提起台灣曾是日本殖民地的這件事, 挑起的是仇恨而不是仰慕.
電視上日本人的形象非常鮮明, 就是一臉奸相的小鬍子, 我們的抗日英雄不畏艱難滲透敵方, 終至獲得最後的勝利.
即使黨外人士崛起, 打破了蔣介石神話, 翻出 228 事件, 退守大後方是懦弱而非智慧, 以德報怨是虛華而非儒家思想. 我們開始質疑審視學到的歷史, 從自認為中國的子民到反中國的侵略. 但反中並不必然會導致親日.
 
史上血跡斑斑, 南京大屠殺, 七三一部隊, 五三慘案, 我們不能忘卻這些歷史, 戰爭的殘酷, 軍國主義的遺害, 卻不必要讓現代的日本人或者德國人義大利人去背負這些罪愆. 即使是當時手染鮮血的士兵, 恐怕亦不能怪罪之. 真正該怪的, 是下令他們可以這麼做的軍官. 在那種生命隨時可能付之一炬的時代, 在前頭真槍實彈上陣的人, 哪一個不是瘋狂需要發洩的管道?

真正無孔不入的, 不是教科書上的歷史, 而是精緻的文化.
最早接觸的, 好像就是松本清張和赤川次郎的推理小說吧.
在李登輝先生擔任總統的這十餘年, 正好是我們這一代開始敞開心智接受各種文化訊息的時間. 以他親日的態度, 大量開放了多少日劇, 日本小說, 日漫, 日製品來台, 絕對是兩蔣時代萬不能及. (所以跟殖民地影響還是脫不了干係)
正因其細膩, 因此侵入(你要說腐蝕我也不反對啦)了我們的心靈, 改變我們的態度, 再加上沒有直接的仇恨承襲, 因此我們欣然接受.
 

※                                                                                                      ※                                                                                                     

 

即使今天我沒有服務這個客戶, 沒有認識這幾個日本人, 這一切都早就是既存的事實. 今年我還想去東京都完全自助行, 去秋葉原看女僕店和最新的動漫周邊, 去池袋拍也許早已沒落的陽光大廈, 再走一遍寧靜的國會議事堂人行道, 參觀銀座的風化區(上回白天去沒看到), 看看涉谷的 night pub; 當然還少不了泡溫泉跟迷濛的台場. 名古屋, 大阪和京都也都是這幾年內旅遊的目標地.
在推理小說中常出現的利用電車製造不在場證明方法, 讓新幹線惡名昭彰卻又魅力無窮. 不過這大概要很有閒才能去計劃一趟這樣的旅行. 純粹為了走一遍推理小說的詭計而搭上一班又一班電車.
 
媚日, 是嗎? 我好像不得不承認了. 如果它不是那麼大的罪惡的話.
看清自己, 才不會老是對這個詞妄下評斷. 同時思考, 除了無能為力的國家認同問題, 能做什麼讓台灣更值得留戀? 如果缺乏天然資源的台灣註定走向觀光服務業, 除了滿地髒亂的美食夜市文化, 還有什麼更吸引人的地方? 這不是作文結尾的陳腔濫調而已, 而是沉重地想拯救這塊最愛的土地. 否則除了納入中國的版圖, 台灣的未來究竟在哪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udia 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